
近期,全国多所高校迎来喜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安徽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相继官宣成立新学院。新学院聚焦绿色能源、网络安全、医学技术、国际健康、碳中和等领域,旨在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卓越工程师学院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共生共长的育人共同体,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拔尖工程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平台,10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式揭牌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此次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将聚焦绿色建筑、智能建造、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高性能有色金属制备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创新构建“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治理架构,全面推行“双首席+”导师组与项目制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建大力量。
浙江工业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
据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0月14日消息,近日,浙江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并挂牌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这是浙江工业大学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面落实省委建设“创新浙江”的决策部署,面向学科前沿与区域发展需求所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人工智能学院成立致力于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突破科研壁垒,力争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二是深化政企研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赋能浙江数字经济发展;三是聚焦AI专业研发型、AI+场景应用型、AI+技术赋能型三类人才,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主体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多年,学科基础扎实,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了一支由国际著名学者领衔、国家和省部级人才为骨干的人工智能师资团队,成员多具有海内外知名高校深造背景或产业实践经验。此外,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已申报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并建成校级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工业大学
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新学院
10月12日,北京工业大学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揭牌成立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新学院,构建起覆盖战略关键领域、衔接国家需求与区域发展的学科新矩阵。
新能源学院将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整合多学科资源,聚焦新能源生产、存储与利用效率提升,突破关键材料与器件瓶颈,助力北京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学院瞄准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微纳芯片与制造等研究方向,重点建设集成微纳芯片工艺平台。人工智能学院将打造“AI+”交叉学科体系,聚焦跨媒体智能与模式识别、具身智能与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模型技术等,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将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密码学及应用等方向,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人才输出基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教融合示范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安哈尔特智能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10月1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哈尔特智能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揭牌成立。该学院由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设立,首届本科生将分别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和自动化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据悉,今年是第一届招生,首批本科生144人已入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哈尔特智能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揭牌成立。 通讯员孙彦钦 摄
出席揭牌仪式的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校长约尔格·巴格丹表示,这一合作是两校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德教育交流的生动实践。中德两国拥有互补的产业体系与共同的发展愿景,能够实现强强联合、互惠共赢。他表示,德方愿与中方携手,围绕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的办学定位,持续深化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地理空间信息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共同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李建威表示,安哈尔特智能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的成立,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该校在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学院承载着推动教育国际化、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使命。首届本科生将分别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和自/p>
合肥工业大学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
10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正式成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技术三大创新学院。据介绍,学校创新学院将以“小而精”的“轻骑兵”模式实现敏捷响应和精准有效的布局,形成“基础产业—核心技术—未来布局”战略闭环。同时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奋力推动学校整体办学能力、区域产业竞争力、国家技术话语权三重升级。
集成电路创新学院主要聚焦芯片“卡脖子”技术,填补高端人才缺口。
人工智能创新学院主要瞄准技术制高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未来技术创新学院着眼前沿,对接安徽“7+N”未来产业,承担孵化新兴学科的任务。
南京理工大学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9月30日,南京理工大学举行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据介绍,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成立,是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双高协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强化场景牵引,拓展智慧赋能,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
体育学院
9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学体育学院揭牌。

体育学院将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在运动训练、智能体育等领域深耕,打造特色人才高地与科研中心,同时坚持“分层次小班授课”特色教学模式,以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技能掌握、锻炼习惯养成、健全人格塑造为核心,发挥体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
医学技术学院
9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举办首都未来医学技术大会,成立医学技术学院。新学院整合了该校医学影像技术等5个医学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资源,致力于推动医工、医理深度融合,构建医学技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平台。

医学技术学院内设的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已招生多届。该校于去年获批医学技术专业硕士点,今年起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临床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及健康数据科学专业硕士。
未来,学院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产出并转化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成果,同时探索交叉、新兴学科管理运行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奉献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
临床肿瘤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
9月27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大连理工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正式揭牌,标志着“大学-医学部-临床学院”三级管理体系确立,为学校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坚实和规范的医教研支撑。据了解,大连理工大学2025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开启医科生培养新阶段。
大连理工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依托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教学,拥有肿瘤护理学、肿瘤学、胸外科、妇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大连理工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教学,心血管内科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老年医学科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教学,拥有国家妇产科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以及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研究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教学,眼科实力尤为突出,不仅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同时也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分中心。
安徽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9月20日,安徽大学生命学科发展战略咨询会暨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揭牌。这标志着医学门类成为该校重点发展的第12大学科门类,开启了学科交叉与系统构建医学教育体/p>
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成立旨在推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深度融合,重点培育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医工交叉方向,构建文社理工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新格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
9月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北校区绣山活动中心举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成立仪式,标志着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成立。据介绍,在新的发展机遇背景下,学校构建了“3+5+X”的框架,采取高位嫁接、虚实结合的形式,依托信息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化处及5个智慧类专业所在学院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将高起点开设人工智能(卓越班)、机器人工程(卓越班)2个本科专业。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将打造“农业+智能”的创新引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建设农业智能化人才的培养高地。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多所高校成立新学院。其中包括: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投资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量子科技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未来科技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等。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整理自各高校官网、首都教育、媒体公开报道等。
举报/反馈九龙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